中共广东海洋大学委员会

文件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广海大党〔2016〕84号



关于印发《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业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党委全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

 

      中共广东海洋大学委员会   广东海洋大学

 
 

                                2016年11月29日

 

 

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广东海洋大学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学校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发展定位更加明确

五年来,学校党委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及时调整和提升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先后编制实施了一脉相承的“质量30条”“协同创新”“南海战略”三大行动计划(2013-2015年)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2014年底,获得核准发布的《广东海洋大学章程》首次明确提出了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以建设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2015年,学校先后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和《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方案(2015-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的具体目标、重点计划和改革任务,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3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一成就是海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推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3.学校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

20156月,我校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范围,“基于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建设”和“面向南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的海洋科学学科建设”两个项目获批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标志着学校迈向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新征程。

4.学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水产和海洋科学两个学科获批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6个学科被评为第九轮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其中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2个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建成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一级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共11个领域)。

5.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人数从2.7万人增加到3.1万人。本科专业从63个增加到68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特色(重点、示范)专业从13个增加到34个,10个专业获批在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从6个增加到21个,至2015年底有本科专业68个。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08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4项。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06项。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篇,发表学术论文456篇,其中SCIEI和核心期刊169篇。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8%92%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6.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校教师占总人数比例由53%提高到5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18.9%提高到30.7%,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从11.7%提高到14%。至2015年底,有专任教师1088人,其中教授152人、副教授32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4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226人;政府特贴专家5人、“双聘院士”3人,珠江学者2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09人、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6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5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3个,受聘为教育部和广东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

7.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校教学科研人员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296项,其中国家级256项、省部级521项,同比增幅66.4%;科研经费总额达5.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2%。获得各级奖励5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1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331篇(其中SCI/EI收录693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26部;申请专利659项,获得授权40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47项、新品种审定11项。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从9个增加到46个(其中省部级14个)。承担横向项目1022项,签订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合同1000多份。由我校牵头申报的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广东省对虾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成功获批。

8.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与境外高校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或备忘录23项;招收来华留学生52人,选派学生出境交流学习和带薪实习14批次369人次,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创新平台2个。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互动。成功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增补第二届董事会成员12名。通过校董事会筹集共建资金共1.5亿元。

9.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以“学术校庆、校友校庆、文化校庆”为主题的80周年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建成校史馆和部分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获得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6项。学校高度重视统战、共青团、工会和离退休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士、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教职工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全面及时资助。综合治理、后勤保卫等工作扎实有效,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后勤服务先进集体”“节能型示范高校”。

10.资源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注重开源节流,优化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经费总收入为44.29亿元。总投资约2.4亿元,新建校舍共7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26万平方米、学生公寓4.7万平方米。校园网络、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固定资产总值12.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3亿元。图书馆的藏书量由216万册增加到297万册,其中纸本图书由166万册增加到189万册,电子图书由50万册增加到10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由14个增加到33个。

11.依法治校工作开创新局面

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先后修订完善党务公开实施办法、党委工作规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为广东省首批大学章程核准4所试点院校之一,学校及时组织制定《广东海洋大学章程》并获得核准实施,为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章程发布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开展试点学院、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改革,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建设,学校于2015年底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12.党建与思政教育引领新发展

以实施党建创新书记项目、党建育人项目为主要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党建育人工程”书记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书记项目”,并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通报表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用干部,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书记校长讲授思政“第一课”制度,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坚持开展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二级纪检组织,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建立了覆盖全校各单位部门和各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形成风清气正的优良教书育人环境。

(二)差距与不足

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特色还不够明显、内涵发展不足,与同类高水平大学相比、与学校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待系统完善,二级单位的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术大师、领军人物、高水平创新团队严重不足,师资队伍总体数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4.学科特色优势需要进一步彰显。学科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学科整体竞争力不够强,特色和优势不够突出,学科建设资源有待整合优化。

5.科学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氛围尚不够浓厚;标志性成果不多,成果转化率不高,破解行业重大问题与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6.国际化办学需要进一步拓展。留学生规模和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规模小,人才培养和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深化。

7.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建设资金不足,资金筹集渠道少。体育场馆设施、教学行政用房、高端教学科研平台等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知识和人才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家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省“一个率先、四个基本”奋斗目标任务的确立等,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部署,广东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等政策叠加优势,为学校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举措,为学校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新形势的发展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又对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大挑战。全球经济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国内经济社会既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国内外高校尤其是涉海院校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实现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学校在日益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使命同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新征程。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加快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步伐

(二)战略部署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章程》规定和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新任务,学校新时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体系是:

1.战略目标

建设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海洋大学。

2.战略定位

区域性,应用型,特色化,开放式。

区域性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区域性“双服务”定位,服务国家南海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准确把握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与国家南海事业发展的结合点,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提高学校对国家南海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培养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完善教学方法、培养机制、质量评价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努力培育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化个性发展方向:从拓展完善学科体系、培育凝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学科要素三个层面培育和凝炼海洋水产学科特色,完善特色鲜明的“3+1+N”大海洋学科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三个层面培育和凝炼人才培养特色,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培育和凝炼校园文化特色,传承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海大特色文化。

开放式合作办学模式: 全面实施“社会化、国际化”开放战略,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多元主体协同办学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广泛合作的开放办学模式。坚持“三个面向”的合作办学方针,面向地方办学,实现校地互动共赢发展;面向行业办学,提高学校对海洋水产业的贡献率;面向境外办学,提高学校办学国际化水平。

3.战略主题

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特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办学特色,包括培育和凝炼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全面深化改革。

4.战略布局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5.战略任务

全面实施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6.重点工程

着力推进“683”工程。

683”工程是指《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的重点建设任务:六大重要领域改革即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人事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办学资源优化配置、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八大重点建设计划即学科水平攀峰计划、人才团队培育计划、人才培养创优计划、科技创新提升计划、服务社会增效计划、开放办学拓展计划、学科平台升级计划、服务体系优化计划;三大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即水产学科、海洋科学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为建设成为“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海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建校100周年,全面建设成为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海洋大学。

2.具体目标

2020年,学校的主要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办学规模: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比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33000人,其中本科生为32000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达1200(其中全日制硕士生1150人,博士生50)。留学研究生100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3000人。

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学校教学建设与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同类省属重点大学先进水平。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海洋类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及优秀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招生全部实现广东省内一本批次录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学科建设:完善“3+1+N”大海洋学科体系,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进入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同类学科排名前列,并成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畜牧学、作物学等重点学科评估排名有较大进步,应用经济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成为新增广东省重点学科;部分涉海学科在某个或几个研究领域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3个。

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专任教师总体规模达到16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45%。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引育国家级人才46人,新增广东省领军人才1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扬帆计划”人才项目15人、广东省特支计划34人、学校拔尖人才15人。

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水平新增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其中重大科研项目6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500项以上,科研经费总额达8亿元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以上,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国家发明专利160项以上。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力争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显著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成立国际学院,建设中外联合培养项目5项,新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2项,国际研究合作平台3个以上,与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数量增至20个。每年聘请在校执教的境外专业教师30人以上;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教师达到40%。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600人以上,其中学历生人数超过40%

校园基本建设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校区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规范与高效,教学科研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校舍14.6万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0.8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公寓面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图书馆纸质藏书量达到297万册,中外文期刊种类达到1200种以上。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提供坚强保障和不竭动力。

三、主要建设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主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开放办学、校园基本建设、民主与法治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八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

(一)学科建设

实施重点学科攀峰计划,面向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优化结构,分层建设,分类引导,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1.主要任务

1)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以二级学院设置调整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构建“高水平重点学科、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形成省级高水平学科引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拉动、校级重点学科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实行学科建设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强化绩效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科技创新。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等工作,强化重点学科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与实效化。

3)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大力支持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若干优势学科群,培育一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新兴学科群。改善学科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拓展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积极扶持人文社科和艺术学科发展,促进学科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2.重点建设项目

1)“3+1+N”大海洋学科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发展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加快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个特色一级学科,其中海洋工程学院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二级学科,航海学院重点发展轮机工程二级学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发展水声工程二级学科。支持发展自主设置的一批涉海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加快建设海洋资源与环境二级学科。

2)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及国家和广东的海洋战略需求,以“基于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建设”、“面向南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的海洋科学学科建设”两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学校“具有海洋水产特色的高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三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引进和培养具有一批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凝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择若干学科交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到2020年,上述三个学科实现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汇聚人才、资金和政策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效,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学位点调整和培育项目。按照“服务需要、强化特色、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思路,对我校现有学位点进行调整增列。根据国家新增学位授权点审核办法和我校实际情况,组织作物学、畜牧学、应用经济学等申报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组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申请增列生物学、大气科学、生物工程、园艺学、风景园林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政治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根据学位点动态调整办法,组织将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点调整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学位点。申请增列工程硕士目录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领域,申请增列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点。

(二)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培养创优计划,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行业精英。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保障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主要任务

1)建设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建立并完善与国家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海洋特色和应用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全校招生本科专业在80个以内,适当发展涉海专业,促进相关专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本科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打造优质本科教育教学平台。建立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其他各类课堂为延伸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六课堂”协同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保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成立研究生院,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强、务实进取的研究生。按照“分类型指导,分层次建设”的思路建设一批示范课程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创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3)提高继续教育现代化水平。增设校外教学点,争取建设25个生源好、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化的校外教学点。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实际,修订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继续教育网络系统,完善网络授课、考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动态监测评估体系。

4)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坚持“善待学生,培育英才”的学生工作理念,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思想引领、阵地建设、英才培育、学风创优、素质提升、就业创业、身心和谐、奖助育人和队伍提升等九大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加强学生工作运行的考评为管理手段,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推进学生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5提升生源质量与就业层次。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力争本科招生全部实现广东省内一本批次录取,更多本科专业进入广东省以外的省份一本招生;完善艺术类招生制度与程序,确保阳光招生; 健全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的联动互促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校院就业工作模式;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重点建设项目

1)优质本科教育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专业、课程、实验室、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力争省级以上教学平台覆盖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支撑相关专业,校级教学平台覆盖校级重点学科支撑相关专业和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慕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试题库建设及管理、基于学分制的综合教务系统管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管理等四大网络平台,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继续实施三大培养工程,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包括卓越海洋、农林、法律、文科类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建设卓越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机制。二是实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以“双学位、辅修专业”为载体,支持开设英语、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三是实施“双百工程”,支持相关学院设立实验班,分类培养学术型和管理型拔尖创新人才。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六课堂”(即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创新实践、专业实习、海外研修、网络教学)教学的全程渗透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系,促进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计划(包括“海之韵”博雅计划、“海之翼”展翅计划和“海之帆”起航计划),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4)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积极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和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激励研究生不断取得高质量成果。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纳入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示范课程、案例库、国际化课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聚集培育计划,构建教师起步、优秀骨干、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四位一体的分层次培养体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1.主要任务

1)着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引进模式,引进一批以拔尖人才为主的学科领军人才、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和教学名师等。完善人才引进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学校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2)打造高水平创新和教学团队。健全完善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备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才队伍。以重点特色学科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重点实验室(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平台为依托,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教学和创新群体,形成若干能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

3)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健全完善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提升新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在岗培养锻炼,突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培养一支创新、奋进、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和深造等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大对青年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和各类研究探索活动的支持力度。

2.重点建设项目

1)拔尖人才引进计划项目。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在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三个博士点学科增设高端人才岗位,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重点培养和扶持,造就国家级高端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或重点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和特支计划入选者等拔尖人才,迅速提升学校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

2)南海人才工程计划项目。“南海人才”工程计划分三个层次,一是“南海领军学者”培养计划,主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业绩成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承担国家级重大(点)项目、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二是“南海杰出学者”培养计划,主要培养和引进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学者,造就部分入选国家级人才和一批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三是“南海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海内外具有博士学位、发展潜力大的35周岁以下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计划,构建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主要任务

1)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现有平台,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开放共享的平台体系,建设若干公共研究服务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新机制的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加强深圳广东海洋大学研究院建设,把其建设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模式运行,集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提高《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为科学研究成果交流与传播提供高水平平台,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2)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凝炼一批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科研方向,围绕博士点学科构筑我校的学术高地,提高承接高水平、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海洋产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中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究,通过顶层设计和跨学科组织,加强科研战略研究,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

3)加快标志性成果培育和知识产权产出。整合我校近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对现有成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升,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水产、食品、海洋等特色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使知识创新与知识运用紧密结合。加强优势学科科研高地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我校标志性成果,冲击国家级科技奖项;以知识产权产出为抓手,推动技术入股、知识分红等模式的成果转化,引导科研人员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4)深化协同创新和学术交流合作。加大对学术交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视野积极扩大开放交流、寻求战略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对话能力。立足优势学科和学校地域位置,与南中国海区域科研单位精诚合作、共同进步,扩大我校在南海区域科研方向的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互聘互教,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逐步提升学校各学术方向的认可度和学术地位。

5实施社会服务增效计划。结合国家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辟我校独具优势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围绕湛江、珠海、阳江、防城港等地区,重点打造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南海问题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汇聚海洋高端人才,建设海洋高端智库,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2.重点建设项目

1)国家级创新科研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重点投入、科学建设,实现省级重点平台向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的跃升,市厅级平台向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的梯次提升。力争把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平台建设成为国家级平台。

2)科学研究高地建设项目。建设有我校品牌效应的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及加工三大技术体系,相关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凝练一批重点研究方向;瞄准海洋和水产领域学术前沿,开展海洋产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中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究,承接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科研项目;聚焦重要目标,开展重点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我校科技新的增长点。

3)标志性创新成果培育项目。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在深入整合重点研究方向现有科研成果的同时,不断发掘创新点和突破点,实现科学融合、有效提升,在南海经济动物工程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珍珠培育与加工、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海洋气候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研究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科研特色,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标志性创新成果。

(五)开放办学

全面实施“社会化、国际化”开放战略,实施开放办学拓展计划,打造高水平合作办学项目与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

1.主要任务

1)深入推进国内合作共建。积极发挥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我校的优势,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实质性合作共建,使学校持续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加强理事会建设,创新理事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院通过理事会方式与合作方共建,形成社会支持、参与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成立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加强校友总会建设。

2)大力拓展国际化办学。完善“学校统一领导、外事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学院组织实施”的国际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制度政策、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2.重点建设项目

1)师资队伍国际化培育项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引智力度,多形式、多途径引进国(境)外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教学科研一线教师赴海外研修、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学生国际化培育项目。坚持“送出去”和“招进来”并行,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模式的学生海外学习经历体系,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我校进修学习。以博士点学科为依托,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开展长、短期非学历及学历教育,力争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

3)课程国际化培育项目。积极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适应学生国际化需求、具有本校特色的国际化课程资源体系,学习借鉴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双语和全外语教学,深化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4)科研国际化培育项目。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学院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境外高校或高端人才开展合作研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接,向海外输出技术服务,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国际区域。

(六)校园基本建设

实施服务与保障体系优化计划,进一步加强校园基本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主要任务

1)建设信息化校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拓展CERNET出口带宽,开展基于IPv6的应用,构建结构完整、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环境;建立统一认证系统,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到2020年,学校教育信息化综合实力提升到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学习与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2)建设节能型和节约型校园。根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规划存量土地,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利用的经济性。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技术和办学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整合与共享,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措施,减少能源的直接和间接损耗,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整合各校区间后勤管理资源,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学校运行成本。

3)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筑牢校园政保防线,着重做好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创新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校园反恐防范能力。加强师生员工安全防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感,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

(4)优化办学环境。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湖光校区八大文化景观建造,完善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场馆建设,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惠及广大师生。

2.重点建设项目

1)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加快数据中心机房设施改造及虚拟化资源云平台建设;对ipv6ipv4双栈结构校园网(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安全体系进行升级;启动新一代互联网IPv6应用建设;加快MOOCs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赛尔毕博网络教学平台从11000用户增加至31000用户量。

2)文献资源建设项目。加强图书资源建设,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引进Wiley-Blackwell数据库,建设海洋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学科服务平台,强化流通阅览服务智能化管理,建立与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

3)校园基本建设项目。完成海科楼、文科教学实验综合楼、第一实验综合楼及附属道路工程、西区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教学行政用房以及第十四期学生公寓、体育场所等项目建设并交付使用;完成海滨校区人才周转公寓项目,启动新的人才周转公寓项目。

(七)民主与法治建设

以深入推进“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把法治建设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健全学校章程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审查与评估、监督以及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

2.加强民主建设

健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校院两级工会组织和教代会制度、学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士和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民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工作。健全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的内容与范围,确保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坚持群众路线,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完善校长接待日制度、校领导轮值制度,以及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党委常委联系党代表和群众制度、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联系制度。

3.健全师生员工和学校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师生申诉制度,加强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和劳动权益争议调解工作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建设,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处置机制,保障师生和学校合法权益。完善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依法治校方面的积极作用。

4.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学习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干部和教职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宪法日”为契机,以法律“四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为抓手,扎实推进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依法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运行规则。做好党群、统战和离退休工作,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2.加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治国理政方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建立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宣讲团队,完善书记校长讲授思政“第一课”制。加强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内容和形式创新。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为抓手,加强党性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组织观念。深入实施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着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修订完善基层党支部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推动组织生活创新,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进一步严肃党内生活。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实施从严管理中层领导干部实施意见和干部约谈工作制度,贯彻落实《广东海洋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党建责任清单》和《广东海洋大学党员处级领导干部党建责任清单》,不断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依托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和校院两级党校,组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大力加强党员和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深入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两个责任”以及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地生根。继续完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和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措施,综合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完善学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对党员干部教师廉政教育,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继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更加高效。推进党风,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廉洁海大、正气海大”。

四、重点改革任务

全面实施《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方案(2015-2020年)》(广海大党〔2015104号),按照“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动态调整”的基本思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以优化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实施机制为关键,以完善动态反馈纠偏机制为保障,着力深化以下六方面改革,自发形成和自我调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动力机制,推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治理体系改革

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以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为示范的学院内部治理体系、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运行体系和以理事会为纽带的社会参与办学体系。调整二级学院设置,在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法政学院。撤销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教学部,把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调整后形成由19个学院组成的教学单位新格局。深化校院二级管理架构体制改革,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切实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学校与学院协同发展、学术与行政相互支撑、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全面试行学分制,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以学生选课制和教师竞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弹性学制、专业选择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免修重修制、学业预警制、学业导师制等为基本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出台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办法,完善基于学分制管理的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体系、学业支持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三学期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保障机制。

(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以转变用人机制和健全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和改革与岗位聘用制度相匹配的薪酬制度为重点,以确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为支撑,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各类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学合理的校院二级评价机制。三是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群体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绩效优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科技运行管理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科研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加大各校区建设与管理的统筹力度,建设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多校区校园。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推行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资源有偿使用办法,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完善资产购建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通过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创新,完善资源分配的决策机制、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机制,不断优化服务支撑体系。整合各校区间后勤管理资源,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六)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推进实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充分运用80周年校庆形成的校本文化成果,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大力弘扬“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校训精神和学校优良传统。树立文化精品意识,打造35个海洋文化特色鲜明和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书香校园”和“人文校园”创建活动,打造书香浓郁、海洋文化内涵丰富、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文校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海海洋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研究和宣传,促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文化认同。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指导科学、清正廉洁、高效务实”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治学、静心教书、精心育人;进一步完善学术行为规范,强化监督管理,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积极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着力完善并全面落实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培育和巩固“勤奋求实、刻苦好学、努力成才”的学习文化,积极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五、组织实施

本规划是指导学校“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与战略性文件,是学校未来五年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贯彻实施本规划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落到实处。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健全以本规划为统领,以《广东海洋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以学院规划为实施着力点的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发展规划体系。学校每年编制年度工作计划(要点),分年度落实总体规划目标要求,推进学校重点发展工作与各项工作的开展。各部门、单位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将本规划的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相应分解到专项规划和各学院发展规划中,强化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合力,整体推进,确保规划中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管理保障

加大规划实施权威信息发布和重大政策的宣传与引导,形成全校上下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问责制度,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范畴。完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反馈制度,接受全体师生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对实施中形成的有益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对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应在充分分析研究基础上适时调整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政策资源分配的同时,完善校内筹集资源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的作用,争取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学校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学校调控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六、附表


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类别

指标(单位)

2015

2016-2018

2016-2020

学生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人)

31275

32300

33000

研究生(人)

707

1000

1200

博士研究生(人)

14

36

50

硕士研究生(含专业硕士学位)(人)

693

964

1150

本科生(人)

30167

31300

32000

留学生(人)

52

200

600

继续教育在读学生(人)

15653

14000

13000

本科教育教学

本科专业(个)

73

77

80

省级以上优质专业(个)

17

28

32

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门)

0/24

0/36

1/44

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项)

0/3

0/每届35

1/每届35

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个)

1

1

1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12

1617

1920

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个)

17

20

22

省级协同育人平台(个)

1

23

34

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

70

130

170

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人次)

1106

1300

1500

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篇)

458

600

1000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

2

2

2

省级重点学科(个)

6

7

8

一级学科博士点(个)

3

45

46

一级学科硕士点(个)

7

9

1012

专业硕士学位点(个)

3

4

46

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项)

13

2831

3843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

9

1821

2429

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个)

5

911

1113

师资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规模()

1088

1450

1600

专技人员占教职工比例(%

77.16

81.23

84.51

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

30.7

42

45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人)

2

34

56

国家级人才(人)

2

34

68

省领军人才(人)

0

0

12

省特支计划(人)

0

12

34

省“扬帆计划”人才项目(人)

6

16

21

学校拔尖人才(人)

10

20

25

省级教学名师(人)

3

每届12

每届12

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个)

9

14

19

省级以上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个)

4

6

9

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

22

33

40

具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14.7

20

25

年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数比例(%

34.8

50

60

年度聘用国(境)外籍教师或研究人员人数比例(%

1.8

5.5

7.5

科学研究

国家级项目/重大项目(项)

256/23

306/26

356/29

省部级项目/重点项目(项)

521/34

821/40

1021/40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个)

0/16

0/18

12/20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个)

8

1011

1113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个)

3

34

45

科研经费总量(亿元)

5.74

5

8

国家级科技奖励(项)

0

0

1

省部级科技奖励(项)

18

15

20

授权发明专利(项)

127

100

160

SCI等三大索引及社科索引(篇)

1008

840

1400

国际办学与合作

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项)

5

89

10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个)

2

34

56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

0

2

3

留学生专业学历教育体系(个)

0

12

34

引进国(境)外网络课程资源(门)

0

12

34

联合培养本科专业数(个)

6

8

10

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数(个)

2

8

10

交换生项目人数(个)

154

400

600

校园基本建设与信息资源

校舍面积(万平方米)

67.77

71.18

82.384

体育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1.8

2.2

2.6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33.2

33.92

44.404

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5.78

28.47

28.47

数字资源量(TB

20

4050

6070

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189

269

297

生均图书(册)

63

75

80

 

备注:1.表中2015年所列数据指学校截止2015年底的相应存量或总量、或者是“十二五”期间的增量;

      2.表中2016-2018年所列数据指截止2018年的存量,2016-2020年所列数据指截止2020年的存量;

      3.关于校园基本建设的说明,第三实验综合楼、15000座位体育场、第十五期学生公寓、第四学生食堂二

        期工程、第四实验综合楼和才人周转公寓(湖光园岭)等六个项目共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为“十四

        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预备项目,“十三五”期间做前期准备。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办公室

2016年11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