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控 文 件

 编号 GDOU-T-10-291

  日期 2016.12.1

   中共广东海洋大学委员会

文件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广海大党〔2016〕87号



关于印发《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本科教学

与专业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规划》业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海洋大学委员会   广东海洋大学

 
 

                                2016年12月1日

 

 

 

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和广东省相关文件精神,依据《广东海洋大学章程》《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方案(2015-2020年)》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教学与专业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一)建设成就

1.理清了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师生为本,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战略要求,着力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协同培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强化办学特色。

2.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1)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28个校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支持6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建9个“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

2)拓展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双学位、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双学位、辅修专业毕业学生2787人。

3)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为抓手,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导师制,采用“1+2+1”三个阶段进行培养。第一学年将双百生归入“生命科学”、“数理工程”、“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四个实验班学习,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第二、三学年随所在专业修读课程,同时修读“双百工程”课程,参加各类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管理实践活动,进行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第四学年除了延续相关教学活动外,强化职业规划、论文写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训练。2010年以来,招收“双百工程”实验班学生1116人,已有两届学生共347人毕业。

4)稳步推进境内外协同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初步建立了大学生赴国内外高校交流培养机制。共有462名本科学生出国出境学习,同时接受379名国(境)外学生来校访问交流。

3.建设了一批优质本科教学平台

1)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增设涉海专业和应用型工科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达到73个。新增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卓越计划专业,1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计划专业)。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通过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完善了“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开发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新增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9门校级精品课程。

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团队水平。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落实专业建设首席教师制度,通过开展教学技能系列培训、举办教师授课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新增3名省级教学名师、9个省级教学团队。5名教师在省级以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奖,17人次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广东赛区)中获奖。

4)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搭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20项、省级481项,立项校级694项。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7个、校级5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17个,立项校级33个。平均每个专业有4个左右的实习实训基地。

4.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制(修)定并实施26个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责任体系,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以常规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以及领导听课、督导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加强日常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估标准,开展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及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5.完善了教学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岗位责任,落实校、院、系三级管理和教师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开展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人员素养。梳理岗位职责,公布办事指南,做好师生服务指引。更新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展校内外协同培养,扩大对外教学交流。科学制定教学建设与改革方案,开展项目与成果专题培训,提前部署各类项目立项与建设,扎实开展项目实施与成果培育。完善制度,强化绩效,提高教学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6.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

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特色(示范)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教学改革等项目,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工作。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27项、省级681项,立项校级1197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0项,立项校级371项。教师发表教研教改论文702篇,出版教学研究与改革专著6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7项,立项校级31项。获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106项,公开发表论文458篇,获专利17项。考研上线人数逐年递增,部分学生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年均总体就业率达99.5%2015年起,水产养殖学等10个专业在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

(二)存在问题

专业结构、布局与社会需求及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完全适应,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海洋特色和应用型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教学平台的层次和水平需要提高,优质教学平台数量需要增加;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与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协同育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力度需要加大;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和教师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管理机制需要创新和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品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专业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流程,加强教学培训、检查与评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促进教学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对内、对外开放机制,推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加强教学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思路

贯彻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和《广东海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保障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为统筹,着力提高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改革课堂、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方式,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与我国海洋经济和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海洋特色和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量控制在80个左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000人左右,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第一批招生录取大学行列。学校教学建设与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同类省属重点大学先进水平。

(二)具体目标

1.提升教学平台建设水平。新增校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约10个、省级15个。建设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约50门、省级20门,支持建设校级精品(规划)教材20部、省级10部。新增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约10个、省级5个。新增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0个、省级5个,支持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5个、省级2-3个。新增协同育人平台校级10个、省级2-3个。新增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争取省级以上2-3个。力争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精品开放课程1-2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3部。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10个以特色示范专业和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卓越海洋、农林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个以“双百工程”实验班为载体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8个以“双学位、辅修专业”为载体的“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海洋、水产、食品、农林、工程、信息等5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与境外10所以上的大学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合作关系,推进“3+1”、“2+2”人才培养模式。

3.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教学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咨询、指导与决策作用。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和教学资源配置体系,形成激励教师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机制,形成优秀教学团队成长和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形成涵盖质量标准、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反馈的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四、建设任务

(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优质教学平台

1.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适当增加涉海类专业和应用型工科专业。在已有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突出专业海洋特色和应用特色。

2.开展专业评估,狠抓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3.通过课程评估遴选立项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培育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引进校外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资源平台。

4.建设基于网络的试题库及管理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平台,形成具有我校特色、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体系。

5.支持教师主持或参加国家规划教材和省部级规划教材编写工作;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加强境外原版教材使用审核,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6.实施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完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助教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以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促进优秀教学团队成长;开展南粤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以及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加快培育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7.加强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条件。

8.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教改项目在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不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推广先进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卓越农林、海洋、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为载体,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设立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建立“学校+基地”教学模式。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加强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和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建立聘请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制度,支持聘请校外专家讲学,完善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支持各单位聘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骨干课程实习指导教师。支持各单位派出骨干教师到知名高校或企业学习,支持各单位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载体,组织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和学科建设研讨会,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实施“双百工程”,依托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开展本科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术精英。开展本科拔尖创新管理型人才培养改革,培养行业领袖,优化“双百工程”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双百工程”学生选拔办法、任课教师资格遴选办法以及优秀教师和学生奖励制度,试行导师制和学术讲座制度。推进“双百工程”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专业类内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实施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工程,支持骨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

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学分替代机制,以“辅修专业、双学位”为载体,支持开设英语、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辅修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辅修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激励教师做好辅修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工作。

4.校内外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军队、学校与大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机制;与国内兄弟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包括教师对口业务进修机制、学生学分互认机制、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等。与境外10所以上的高校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合作关系,建立“3+1”、“2+2”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三)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推进六课堂协同培养

建立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其他各类课堂为延伸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体系。第一课堂鼓励教学创新,推进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完善课程知识教育体系。第二课堂优化实验实习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课堂统筹校园文化和创新实践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实施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实践能力。第五课堂实施海外研修计划,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第六课堂为学生搭建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平台,引进和建设“慕课”课程资源,开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创新实验区建设

加强“高素质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两个省级海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构建多样化卓越海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南方海洋教育高地。继续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队伍建设和协同机制建立等方面开展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促进各专业明确目标、凝练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先支持海洋类、水产类、航海类等涉海专业申报建设省级以上特色(示范)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卓越海洋人才专业平台。支持畜牧类、生物类、经济管理类专业靠海设置专业方向。支持水产、食品、海洋、管理、工程、信息、航海等涉海专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构筑卓越应用型本科海洋人才培养高地。支持英语、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法学等专业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海洋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筑培养卓越复合型海洋人才高地。

(五)实行弹性修学年限,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

建立以学生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技术保障,以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免修重修制、学业预警制、学业导师制等为基本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学生评价与激励、学业支持、学分制收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室使用与管理、教学经费分配、后勤服务保障、实验室建设与开放、教学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机制。

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制订大类培养、跨学科专业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规定课程修读办法。完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健全创新实践学分替代选修课学分制度。

(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1.本科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

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开展优质教学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学成果;设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每年立项70个以上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年争取获批20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教研教改论文,鼓励和支持教师公开发表100篇以上教研教改论文;定期组织召开教学改革报告会,支持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研讨会,总结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凝炼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争取每届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

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六课堂”教学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将社会实践(调研)、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实施“海之韵”博雅计划、“海之翼”展翅计划、“海之帆”起航计划、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创业俱乐部。积极搭建项目与企业对接平台,加大优秀项目推介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项目投入。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每年立项100项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个创业训练项目、10个创业实践项目,推荐优秀项目列入省级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完善机制营造崇尚学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和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学科(术)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00人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00篇,大学生国际国内交流数量1000人次。

3.招生与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招生指标分配动态管理。继续完善艺术类招生制度与程序,确保阳光招生。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联动互促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校院分层管理的就业工作模式。提升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就业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强化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各类培训、讲座、招聘等就业服务。鼓励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基层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确保我校学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工程

以“善待学生,培育英才”为学生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工作目标,实现由管理机制向育人机制转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以思想引领、阵地建设、英才培育、学风创优、身心和谐、奖助育人工程等为抓手,以对学院学生工作运行的考核、监督为管理手段,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推进学生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提升学工人员工作能力。打造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完善学工论坛、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等制度,鼓励学工人员参与国内外交流。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支持建设若干个“名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工作团队等工作品牌。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培育一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党建、学生事务管理、校园公共危机管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带头人。

五、改革措施

(一)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1.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为依据,统筹学科基础、师资及实验实习教学条件、生源及就业情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设置专业方向,积极稳妥增设新专业,优先增设促进海洋水产优势学科发展的专业和应用性工科专业,拟新增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药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应用气象学、水声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金融学等11个专业。

2.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实施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工程,落实专业建设考核评估机制,完善专业建设项目检查验收、绩效评估与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所有专业实现广东省“一本”招生。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及基本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开展工程类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育教学创新

1.推进理论课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及讲授、作业、考核等教学环节要求;建立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学生汇报+作业讲评+小测验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理解、阐释、表达能力。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公共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载体,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推进研究式、案例式、合作式、项目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2.推进实验实习课教学改革。通过质量工程项目支持教师探索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优化方案及课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研究,自主获取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课后总结交流的实验课教学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建立试题库,推进教考分离改革;建立“课堂表现+小测验+作业+小组专题讨论(报告)+实验(实习)”相结合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增加论述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目比例,促进学生将基本知识学习与综合分析应用相结合。

(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等方式,促进各专业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支持教师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方法教育,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3.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支撑体系。支持学院开展相关学科专业竞赛;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完善学科专业竞赛体系,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机制;设立海大大讲堂,举办校院两个层面的学术讲座;健全激励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省、市、校三级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

(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贯彻实施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及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引导和教育教师坚守课堂教学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人才培养内在要求,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明确教师教学数量和质量要求,突出教学业绩激励和课堂教学纪律约束规范导向;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机制,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师在岗参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机制;完善选派教学骨干赴境内外参加课程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制;完善青年教师赴企业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机制;完善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评选;完善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挂钩机制,落实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五)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加强教学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建立基于学分制管理的综合教务系统,并与收费管理系统和“易班”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对接,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2.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支持试点学院开展综合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岗位设置与管理新模式;支持试点学院探索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管理新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支持试点学院设置专业综合改革实验班,探索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完善教学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申报审批等程序,确保遴选优秀教学项目;建立项目结题、验收、经验交流和成果培育及展示的联动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学项目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教学平台常态化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绩效管理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根本,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和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多方统筹校内外资源保障教学有效运行,提高教学建设水平。坚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和人人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教学投入,保障教学改革

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试题库建设与网络考试管理平台,支持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支持从境内外知名大学和企业引进人才进行短期讲学。按照国家专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切实加强各专业教学队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考核评估,提高管理水平

结合“创新强校”考核等工作,对二级单位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落实各单位教学管理责任。落实专业建设首席教师制度、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制度,改革和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明确教学建设与管理岗位责任,建立岗位考核与激励约束相结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七、附表

(一)“十二五”教学与专业建设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指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十二五”末完成情况

情况说明

本科专业数(个)

70

73

超额完成

校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个)

15

28

超额完成

省级以上示范(特色)专业(个)

3-5

18

超额完成,新增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

培育省级和国家特色(重点)专业(个)

5-7

18

超额完成

省级精品课程(门)

3-5

24

超额完成,省教育厅将精品课程和省级网络精品课程合并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

省级网络精品课程(门)

10

校级精品课程(门)

50

80

超额完成,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包含双语示范课程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门)

10

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项)

30

70

超额完成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5

3

按相关规定,省级教学成果奖2年组织一届评审,“十二五”期间应组织两次评审,但实际只组织一次评审,全省获奖数量未变,但学校数量大幅度增加

校级立项资助教研教改项目(项)

200

371

超额完成

发表教研教改论文(篇)

300

702

超额完成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3-5

7

超额完成

省级教学团队(个)

10个左右

9

完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个)

2-3/专业

224

超额完成,68个专业(未包括2015年申报2016年获批的5个新专业),每个专业3.3个;另外,还超额获批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7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十三五”教学建设与改革指标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数量

校级

省级

国家级(力争)

专业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含名牌专业、重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等)

10

15

2-3

课程(教材)建设

精品开放课程()

(含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

50

20

1-2

精品(规划)教材(部)

20

10

2-3

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

10

5

1

教学名师(人)

2

1-2

1

教学平台、基地、中心、实验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2-3

1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10

5

1

协同育人平台()

10

2-3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

1-2

-

慕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

1

-

-

基于网络的试题库建设及管理平台()

1

-

-

基于学分制的综合教务系统管理平台()

1

-

-

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管理平台()

1

-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

750

400

200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

350

100

-

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奖(项)

40

3-5/

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学科(术)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人次)

1500

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

1000

大学生国际国内交流数量(人次)

1000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办公室

2016年12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