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控 文 件

 编号 GDOU-T-10-289

  日期 2016.05.20

广东海洋大学文件

校教务〔2016〕55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学校决定,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为契机,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做好相关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品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要求,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依法治教,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完善教学工作流程,加强教学制度执行检查与评估;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创新强校工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和协同育人,完善促进教学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机制,完善各专业基本教学资源优化均衡配置和共享机制;全面加强教学建设,着力提高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战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推进开放办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办学特色,优化资源配置与办学条件,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

(三)总体目标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教学平台建设水平、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主要改革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富有海洋特色的专业体系

控制专业总量,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海洋发展和广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稳步增设涉海专业和应用型工科专业,设置涉海和应用型专业方向。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的专业布局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按学科大类调整专业所属学院,发挥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汇聚资源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立足学科链,瞄准产业链,建设优势专业群,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优化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专业评估(认证)结果、学生就业与招生计划相关联的机制,对办学水平不高、招生与就业困难的专业,减少或暂停招生。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实施卓越海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支持各专业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专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各专业聘请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方案实施和教学质量评价。各专业要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展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

2.深入实施“双百工程”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依托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开设“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开展研究性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学术精英。支持按学科大类设置管理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行业领袖。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改革,狠抓“六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完善学生遴选和淘汰办法、导师遴选管理办法以及任课教师管理选拔办法,完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奖励机制,支持教师探索小班上课,推进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作业、报告、小测验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环节课程考核体系,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学术讲座、顶岗锻炼、社会实践、校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境外学习等活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素养良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科技创新精神或现代管理理念的拔尖精英人才。

3.实施“辅修专业、双学位”改革,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英语、法学、会计学等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支持相关专业开展专业调研,优化辅修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辅修专业、双学位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学分替代机制,促进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健康发展。

4.推进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完善机制,促进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与企业、行业、产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合作,培养拔尖学术型人才和卓越应用型人才。依托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加强与世界高水平高校合作办学,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3+1”和“2+2”等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学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制度,支持相关单位引进境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引进境内外知名大学优质课程资源,招收境外留学生,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人才。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引导各专业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之中;支持各专业探索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体系优化方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支持各专业深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构建讲授(演示)+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指导撰写报告(论文)+经验分享教学+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和表达能力;支持各专业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创新创业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科研创新、学术交流、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立项支持教师探索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完善学生休学创业及创新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的机制,支持学生休学创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启动南海人才工程,实施南海特聘学者计划、南海领军学者计划、南海杰青学者计划、南海育苗工程计划以及教学名师工程。引育国家级人才5名以上、省级教学科研人才60名以上和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0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名。启动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凝聚一批优秀博士进站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培养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以重点学科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重点实验室(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平台为依托,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教学和创新群体,形成若干能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引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2.完善教师岗位设置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管理办法,在职务评聘和评奖评优中,做到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四个“一视同仁”。将教学质量优秀奖、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奖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纳入到教师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条件之中。建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与职称评聘挂钩机制。实行师德师风、教学事故、课堂教学效果差一票否决制。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实行专业首席教师(建设负责人)制度,建立专业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教授负责制。改革完善班主任制度,鼓励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高水平专家、学者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制度,发挥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的作用,提高外聘教师授课质量。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师随岗培训计划,赴企业实习锻炼计划,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设立实践教学流动教师岗位,选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3.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建立国家、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及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向优秀教学团队倾斜。完善教师教学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设置教学重点岗位,吸引高水平优秀教师承担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任务。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制定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办法,激励教师精于教学,勤于教学。改进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建立学生、教学单位、同行专家以及教学竞赛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遴选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追求卓越。

(五)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1.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完善“校、省、国家级”三级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和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加大新办专业课程、实验室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确保新办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支持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校级示范专业覆盖学校主要学科专业领域,省级以上特色专业覆盖所有重点学科或硕士授权学科。

2.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工程”、“公共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培育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支持原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升级改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创新教学的平台,完善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考核和经费绩效管理制度,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持续建设、开放、共享机制;支持教师编写高水平特色教材。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实践教学平台水平。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化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绩效管理制度;立项支持教师、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干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支持各教学单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专业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加强对实验技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支持各单位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学校共享共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4.聚集社会资源,提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水平。积极参加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广东省普通本科应用型高校教务处长联盟、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等组织,完善我校与其他高校之间实现课程对接、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各教学单位与科研院所、知名大学和企业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支持相关专业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业就业课或课外实践项目任课教师或课外实践指导教师,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支持相关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营造创意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专题培训;选派优秀教师赴境外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卓越课堂计划,支持教师参加课程进修和专题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和导师制,支持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公开研讨课和教师授课观摩竞赛活动。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落实专业建设首席教师制度,完善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围绕特色专业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级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加快培育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支持依托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组建校级教学团队,培育省级教学团队。设立课题支持优秀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以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

3.充分发挥教学系和课程组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教学系(教研室)和课程组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支持基层教学组织举办活动,开展政策学习、学术交流、教学经验分享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题研讨活动。

(七)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

1.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课堂教学纪律教育和管理。贯彻实施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及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引导和教育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利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言行。教师应坚守好课堂教学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坚持立德树人,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组织相关课程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研究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支持思政课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将课程论文、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讨论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4.提高班主任、辅导员教书育人及管理育人水平。落实相应教育教学管理责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生课外活动改革,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文化艺术活动、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体系。支持学生辅导员改进工作,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融于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服务活动之中。支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支持班主任和辅导员积极开展学业指导,组织学风建设和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支持班主任和辅导员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继续抓好师德教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工作,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先评优和进修深造的重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严查侵犯知识产权和违反学术道德等不端行为,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和潜心教书育人,树立和巩固严谨、创新、诚信的学术风气。

(八)加强教学管理改革

1.完善大学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治理能力。贯彻实施《广东海洋大学章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和治理能力。明确教师、学生、行政各自职责,学校和院系分级负责,健全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统领、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二级单位教授委员会等下设基层学术组织为主体的校、院二级教学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审议、教学成果评定、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以及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由校友代表、行业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发展与课程设置咨询委员会,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提供前瞻性、专业化的咨询建议。

2.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教学建设与改革。

(1)高端人才引育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围绕团队建设健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以团队发展为核心建立高端人才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团队考核为基础建立高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以团队需求为导向建立高端人才引智融合机制。

(2)应用型海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开展海洋人才协同培养情况调查研究,促进组建卓越海洋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创新卓越海洋人才校外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校际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打破学院和教学系壁垒,建立根据教学需要配制教学资源机制;建立跨部门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支持教学的长效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持续运行机制;完善校内外协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机制。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研究与实践。结合本校“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建立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的机制。

(4)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建设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制订开放在线课程建设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建设工作;完善基于开放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师自主开发、建设、持续利用的教学激励机制;构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探索研究学习的激励机制。构建学校层面的开放在线课程建设、推广、共享、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5)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估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设计课程与专业评估标准,建立突出评价学院的教学管理过程和当年学院教学工作取得业绩的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完善科学的课程、专业及学院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组织方式;建立针对学院、专业、课程及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评估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完善其组织实施体系。

(6)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体制创新与实践。建立校、院、实验室三级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体制;明确学校、学院与实验室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中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及流程;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探索粤西高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并强化岗位培训。

(7)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岗位的绩效工资制定灵活的发放政策,形成学校主导基础性绩效工资、二级单位主导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格局。

(8)协同创新机制和载体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产学研快速对接的产业协同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协同机制;建立集聚海洋特色的人才协同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协同机制;建立平等互利的平台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3.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学分制度改革。组织开展高校学分制改革推进工作调研,出台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办法,完善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招生入学、转专业、学费收缴、教学管理、学业指导、学生管理、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条件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学分制相关配套改革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选课制、学业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制度,建立和完善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体系、学业支持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究“三学期制”;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保障机制。

4.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加强专业设置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改革规划及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健全等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健全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教学检查、教学信息收集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检测与反馈过程的质量管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完善由学校、家长及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和改进体系。重点抓好教学状态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与处理机制。支持工程类、会计等相关专业开展国际认证,提高毕业生质量和资质的国际认可度。积极落实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坚持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工作检查与通报制度。组织开展校领导、中层干部巡视与听课制度,重点加强同行评议制度,完善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体系。实施教学状态数据网络发布制度和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强化教学关键环节的日常监控。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估。实施学风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完善学业预警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教育观

各单位(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注重协同育人,发挥学校、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家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后勤系统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的作用;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强化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个性教育,推进学分制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力求改革取得实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改革与建设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科学设计方案,扎实推进实施。要探索构建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结构,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和尊重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各项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实效。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主动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二级教学单位由党政共同负责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三)加大经费投入,统筹教学资源配置

各单位(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增加拨款,努力扩宽资金筹资渠道,争取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建立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调整和优化教学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平台和条件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新增项目坚持重点扶持和普惠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在同一专业不重复立项建设。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优先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管理规范、基础好,教学建设与改革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专业。

(四)完善教学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和整合。升级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支持学分制下灵活排课、选课和教学资源调度等教学管理。逐步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倡导网络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信息化辅助教学的科技力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课程资源中心平台,引进部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自建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资源,促进信息化和教学、服务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增强学校文化内涵和环境育人的熏陶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内化工作,打造开放合作、兼容并包、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树立榜样、示范引领,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形成全校上下聚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广泛共识。

 

 

 
 

广东海洋大学

2016年5月20日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6年5月23日印发